让崇德向善在河北大地蔚然成风——走近我省13个全国文明家庭
| 招商动态 |2016-12-18
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上,我省13个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。这13个家庭,成员多少不一,家庭境况不同,但都同样注重家教和家风。他们忠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建设文明家庭,传承优秀文化,引领时代新风。从不同角度、不同侧面阐释了新时代家庭文明风尚和家风文化,成为爱国爱家、相亲相爱、向上向善、共建共享的榜样和标杆。
这13个家庭的故事感人至深、催人向上,平凡之中有伟大,点滴之中见精神。在这些家庭中,德与善是共同的精神内核。崇德向善,让这些家庭故事不仅温暖人心,更能激发力量。
家是最小国,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;国是千万家,国家好,民族好,家庭才能好。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,让更多家庭传承好家风、塑造好家魂,参与到家庭文明建设中来,让崇德向善在河北大地蔚然成风,用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,让好家庭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。
李保国家庭
伉俪同心 造福山乡
1977年,李保国和郭素萍共同考入河北林业专科学校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1981年结为夫妻,他们既是生活伴侣,也是工作搭档。30多年来,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改善和科技富民事业中,谱写了一部伉俪同心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。
李保国夫妇的足迹遍布太行山区。他们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,创新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、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、绿色核桃配套栽培等技术体系,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.5亿元;他们开发了干旱山区高效循环利用技术,将平原地区的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引进到山区,提升效益1.4倍以上;他们坚持扶贫先扶志、扶贫必扶智,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,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,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826亩,直接帮扶村庄40余个,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100余个。
总是在工作,这是儿子李东奇对父母最深刻的印象。父母常年奔波在外,从小学到高中,李东奇都是一个人上学、做饭、睡觉。
“我把自己照顾好了能让他们少些牵挂。”早年的人生经历,让李东奇格外懂事,“爸妈舍小家为大家,帮助了那么多人,我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。”
李东奇参加工作后,李保国对儿子只有一句话:“要自发自觉干好工作。
张洪瑞家庭
诚信经营 无私捐助
1946年出生的张洪瑞是黄骅市楼西村人,他1984年创办信誉楼,现任信誉楼百货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,他有一个和谐、文明的幸福之家。
“诚信是我一生的追求。”为此,张洪瑞将自己创办的企业命名为信誉楼。30多年来,张洪瑞坚信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,无信不立,大商不奸。他始终坚持不搞促销,不打价格战,以诚信经营法则,秉承“切实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着想”的宗旨,成就事业,成就他人。信誉楼创办之初,条件艰苦,但家人没有一句怨言,全心全力地支持着他的事业。
张洪瑞不仅自己坚持诚信立身,还用这一“家规”要求子女。张洪瑞对子女严要求,不娇惯。大女儿结婚没嫁妆,两个儿子结婚没房子,靠的是自食其力。现在三个子女均是从企业最基层岗位锻炼成长起来的主管,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。
张洪瑞的家人都是爱心志愿者,大家一起投身公益事业。子女们都有自己的扶贫资助对象。近年来,信誉楼及张洪瑞全家累计向社会捐资1000多万元。2015年,他们又为黄骅市美丽乡村工程捐款500万元,并出资100万元为该市建设城市街心主题文化广场,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建设,被评为“乡贤典范”。
刘长英家庭
长嫂如母 勤劳致富
1984年,刚满20岁的刘长英嫁到唐山古冶区前岳各庄村。当时家里一贫如洗,婆婆已经去世,留下3个孩子,最小的只有6岁。但刘长英没有后悔,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。她深知“长嫂如母”的道理,毅然挑起了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。
婚后,为尽快还清债务,刘长英凭着裁剪手艺到集上接裁缝活儿,晚上加班加点做衣服,每天睡觉时间不到5小时。日子虽然过得清苦,可刘长英却没有一句怨言。
1995年,刘长英同丈夫一起创办了一家面粉加工厂。刘长英深知要发展,就得创立自己的品牌。刘长英没有去打广告,而是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一点点赢得市场。2008年,当地奶农牛奶滞销的情况触动了刘长英,她意识到想要保证收益,就要实行集中化管理,由此想出了发展养殖大户、专业户、散养集中托管的妙招。在政府的支持下,她创建了占地200亩的英友牧场,奶牛存栏数量达到3000头。
刘长英白手起家,把一个家庭经营得红红火火。事业上,刘长英不断进取,先后办起了养猪场、养牛场和绿色农业观光园,解决了乡亲们的就业难问题。2015年村里党支部换届选举,她又以最高票数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。
马红家庭
孝心为先 用爱补缺
马红是衡水市桃城区何庄乡东滏阳村人。2009年,前夫因病去世,留下一对老人和年幼的儿子。前夫走后,有好心人劝马红趁早改嫁,就连公婆也不想拖累儿媳。可马红却说,再婚可以,但再婚的丈夫必须与她一起照顾前夫的爹娘。
2011年,他认识了尹广生,马红的善良、孝心打动了这个同样善良且有责任心的男人。二人走到一起,组建了新的家庭,和马红的前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。尹广生性格外向,经常和老人谈心,很快就得到了两位老人和孩子的认可。就这样,两人共同撑起了一个有着6位老人、两个孩子的大家庭,虽然日子并不宽裕,但一家人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。
然而,生活并没有停止对马红的考验。2012年底,公公张文起被查出患有白血病。昏迷7天、6次病危通知书、22天重症监护室,马红一直照顾公公,在她细心的照料下,老人慢慢地苏醒过来了。
经历了老人的这场大病,马红和家人深深体会到,只有团结在一起,整个家庭才不会垮掉,一家人的心也贴得更近了。
林秀贞家庭
常怀善心 多做好事
林秀贞是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,老伴儿朱金英今年68岁。40年来,夫妻俩先后为6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,资助了20多名贫困学生,在自家工厂安排了14名残疾人就业。林秀贞夫妇不忘长辈教诲,多出善心,多做好事,用言行教育子女,把自己的小家建设得和睦和美,获得村民的一致称赞。
1976年,同村朱书贵夫妇膝下无子,二人生活均不能自理。为了照顾两位老人,林秀贞拉着丈夫一起,搬到老人的小屋,沿着炕边搭起了“床”。从此,两位老人的洗漱、穿衣、吃饭,夫妻俩都悉心照料,尽心尽力。40年来,林秀贞夫妇先后照顾朱书贵夫妇8年,照顾朱金林14年,照顾朱淑芬5年,照顾张振起7年,照顾朱书常31年。
如今,林秀贞夫妇依然住着70年代的土坯房子,用着20多年前的家具。即便如此,他们仍时刻不忘帮助他人。1993年,林秀贞东拼西凑了5500元钱供儿子的同学读大学。
“人人管闲事,世上没难事;人人都帮人,世上没穷人。”如今,年逾古稀的林秀贞依旧没有停下脚步,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公益上。林秀贞家庭为乡联小捐资修缮教室、添置桌椅,为村里修路、打井、安装路灯。几十年来,他们捐资近70万元。
臧岚家庭
投身公益 举家奉献
臧岚出生于1945年,天津市红桥区人,是保定市华北油泵厂医务室的医生。2001年退休后,臧岚在唐山市路北区荣华楼社区建立了医务室。15年来累计为居民义诊4000多人次,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1万多小时;和50余人结成帮扶对子,为居民做好事,累计达1700余件。十几年来,臧岚累计捐款捐物达65000余元。
作为“全国学雷锋标兵”,臧岚积极投身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,把支持学校和社区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在唐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,臧岚带领学生们清洁卫生死角,铲除街道“牛皮癣”,美化社区环境。
臧岚投身公益事业,身后离不开家人的大力支持。老伴刘成刚是一位退休工程师,也是臧岚的“贤内助”。承包家务、接待求医人员、接求助